使用公共场所免费Wi-Fi,一定要注意这几点
发布者:董功攀 发布时间:2018-08-10 浏览次数:
随着智慧城市、物联网等信息工程的发展,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“赖以生存”的资源。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休闲娱乐,失去网络,便仿佛与整个世界失联。
幸而,许多公共场所,如车站、酒店、商场、学区等,如今都覆盖了免费Wi-Fi。但是,这些免费Wi-Fi在为人们提供低成本上网方式的同时,也带来了不容小觑的安全隐患。
《2017年中国公共Wi-Fi安全报告》显示,全国公共Wi-Fi热点数量前五的城市分别是:成都、深圳、北京、广州、上海,但从风险Wi-Fi数量看,全国各个城市区别不大,都有隐患。
风险热点数量前十省份
2017年,全国风险Wi-Fi热点数量占总数量的0.82%左右,尽管数字看起来不高,但考虑到连接这些热点的用户基数之大、频次之高,其实际危害不容小觑。
具体来说,公共Wi-Fi风险可分为低危、中危和高危三种。
低危风险中,公共Wi-Fi中的隐藏程序可篡改网页,使浏览器不断跳出垃圾信息,或是插入暗链,在用户手机后台点击广告,达到恶意推广、广告刷量等目的。
中危风险则主要是对用户网络进行控制,包括DNS劫持、ARP攻击两种方式。其中,DNS攻击可控制用户的上网范围,导致用户不能进行正常的网络访问,或反复跳转到恶意网址中。ARP攻击的过程不同,但结果类似,也会导致用户网络中断。在现实案例中,黑客经常以控制用户网络的方式进行敲诈勒索。
如果说低危、中危风险只影响用户体验,那么高危风险则实质影响了用户的个人隐私安全和金融安全。公共Wi-Fi隐藏的高危风险包括SSL攻击和网络钓鱼。其中,SSL攻击是一种典型的中间人攻击,攻击者通过挟持安全证书或降低证书加密保护等级的方式,在网络中偷窥用户数据,导致用户密码、数据泄露。此外,在公共Wi-Fi网络中,黑客还可以通过网络钓鱼获取用户个人敏感信息,比如姓名、性别、所在单位、银行账号等,进一步实施精准诈骗。
可见,占小便宜还是要吃大亏的哦。
防范公共Wi-Fi中的信息安全风险,应从4个方面入手:
增强分辨风险Wi-Fi的能力。首先要分辨“套话”Wi-Fi和“山寨”Wi-Fi。假如连接时,要求输入手机号、微信号、QQ号等,那就要小心了。同时,假如周边没有肯德基,却能搜到名为KFC的免费Wi-Fi,也需小心。这两种免费Wi-Fi一般都“居心叵测”!
不使用免费公共Wi-Fi传输敏感信息。我们经常认为,和“钱”有关的信息才是黑客们的攻击重点,其实不然,通讯软件的加密性和安全性远低于支付、银行等金融类软件,通过通讯软件传输的信息极易被窃取。
尽量使用手机APP进行重要操作。手机APP多采用如客户端绑定、SSL加密技术、超时退出等多重先进加密手段,比网页操作安全性高,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被他人截获,确保操作安全。日常做好信息保护提醒工作。公共场所免费Wi-Fi窃取的信息往往不那么“机密”,但却足以为网络诈骗提供素材。因此,平时要多向家人朋友普及网络安全和防范诈骗知识,确保守住最后一道关口。
(此文转自微信保密观2018年8月10日)